當今的模特圈,已經是一個提倡多樣化和包容性的大舞臺,那些在過去被認為是「丑」的外表已經成為了一種「個性美」。這種審美突破了種族、國界、膚色、年齡和性別,對模特圈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帶有積極影響的良好趨勢。
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,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時裝模特,隨著時裝產業(yè)的壯大和攝影等技術的發(fā)展,到了20世紀90年代,模特已經成為了對世界范圍產生一定影響的角色,時尚史上第一次有了「超?!沟母拍?。
01
首次拉開性別模糊的序幕
60年代,模特經紀公司開始在世界各地涌現,當時的倫敦已經成為了世界時尚行業(yè)的中心,并為行業(yè)輸出了 Twiggy、Jean Shrimpton 等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模特。
02
非白人模特開始嶄露頭角
Baverly Johnson, August 1974; Naomi Campbell
70年代,隨著世界文化的開放,更多非白人模特開始登上時尚的舞臺。
1974年,Beverly Johnson 成為第一位登上美國版《Vogue》雜志封面的非裔美籍模特。 她們的出現是模特界對于多樣化和包容性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為后來的Tyra Banks 和 Naomi Campbell 等非白人模特開啟了模特事業(yè)的先河。
03
健康美與病態(tài)美并行的超模時代
80年代,陽光笑容且具有健美身材的模特開始成為主流。90年代成為了世界超級名模的全盛時期,這個時期的超模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。
英國模特 Kate Moss 以她病態(tài)式的頹廢氣質走紅。雖然 170cm 的身高在一眾超模中顯得矮小,但仍然不能阻擋她受到各大品牌設計師的喜愛,走秀、代言都不在話下,是90年代實至名歸的 Fashion Icon。
04
網紅超模、超模二代以及中國超模的到來
在互聯網科技高度發(fā)達的今天,社交網絡成為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,這股力量也被帶到了時尚模特圈。Kendall、Gigi 等模特在社交媒體上擁有上百萬的粉絲,引發(fā)了「業(yè)務能力」似乎成為了「超模」的次要條件的爭議。
除了這些 網紅超模,90年代超模的第二代也開始在時尚圈中脫穎而出,最知名的是 Cindy Crawford 的女兒 Kaia Gerber,16歲就出道的她如今已經是模特界中的佼佼者了。
近幾年來,出現在國際時裝周的亞洲面孔也越來越多,其中來自中國的模特占了大多數。我們向世界輸出了劉雯、何穗、雎曉雯等代表著中國面孔的國際著名超模,她們的成功也激勵著更多的中國模特踏上國際舞臺。
05
時尚圈仍以西方傳統審美為主導
在歷史上看,近現代時尚產業(yè)的中心仍然是西方國家,他們擁有全世界最重要的奢侈品牌和四大時裝周。時尚產業(yè)在發(fā)展的歷程中,還是以迎合西方消費者的口味為主,對于模特的審美標準亦是如此。
隨著中國消費者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中地位的不斷提升,品牌試圖通過亞洲模特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好感。但西方品牌在挑選中國或亞洲面孔模特時的態(tài)度也一直備受質疑。比如去年年底的「DG事件」因為挑選了細長眼睛的模特而被質疑是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,被認為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。
今年,Zara 于去年 12 月起在全球推出的首個彩妝系列開始在中國國內線上發(fā)售。官網及官方微博發(fā)布的宣傳照中,中國模特李靜雯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爭論。
再回頭看看,這幾年來被奢侈品牌熱捧的亞洲面孔模特,你就能發(fā)現,擁有細長眼睛的模特占了不少比例。這些模特,也被國人認為是「為國爭光」。但是大家是否有想過,我們對國模的審美是否也在被西方審美「牽著走」?
06
「美」與「自信」才是永恒的話題
這幾十年來,時尚行業(yè)已經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目前已經來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時代,關于什么是「美」和「時尚」,已經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。
通過回顧這些不同時代的代表性超模,我們能看出不同時代的人對于「美」的概念和所謂的「標準」,也從中看到當今社會日趨多樣化審美的發(fā)展歷程。
但不管是哪個時代的模特,或者是在多樣化的趨勢中被貼上不同標簽的模特,他們身上肩負著一個共同的責任,就是向世人詮釋「多樣的美」和展現「自信」的態(tài)度。